時間:2019-03-05 游覽量:3273
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9.3%,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和北京市PM2.5平均濃度同比分別下降11.8%和12.1%。2018年,全國大氣環境質量的總體改善,離不開大氣治理攻關項目的支持。
為落實2017年全國“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提出的“組織相關學科優秀科學家,集中攻關霧霾形成機理與治理”的要求,2017年9月,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以下簡稱攻關)項目正式啟動,28個國內***科研團隊組成的跟蹤研究工作組深入“2+26”城市一線,進行駐點研究和技術指導。
一年多時間,攻關項目深化了重污染成因的科學認知、建立了更加精細化的城市排放清單,構建了重污染天氣聯合應對和長期空氣質量改善決策支持技術體系,提出了“一市一策”工作機制,解決了各地“有想法、沒辦法”的短板,為打贏藍天保衛戰提供了堅實的科技支撐。
摸清了污染形成原因,明確了攻堅方向
“之前工作的方向是有的,定性但不能定量。專家團隊的科學解析更權威,包括之后的建議,使污染治理措施更有操作性。”德州市生態環境局黨組副書記盧鎮說。
難以形成對秋冬季PM2.5爆發式增長機制的全局性、整體性的科學共識,致使社會上甚至科學界對大氣重污染的成因有著各種解讀,給公眾和管理部門造成困擾,是彼時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面臨的難題。
如盧鎮所言,找準了方向,“作戰”才有目標。攻關項目的實施,深化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污染成因的科學認知。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處于太行山東側“背風坡”、燕山南側的特殊地理環境和地形條件存在“先天不足”,特別是其處于“弱風區”。
研究表明,除了不利的氣象條件,占全國不到3%國土面積的“2+26”城市排放全國10%以上的二氧化硫和揮發性有機物、15%以上的氮氧化物和一次顆粒物,污染物排放強度大是區域大氣污染頻發的內在原因。
“就中觀層面而言,秋冬季PM2.5的爆發式增長則歸因于本地積累、區域傳輸和二次轉化的綜合作用。京津冀不同地區不同城市的污染成因不盡相同,工作的重點應當‘因地制宜’。”攻關項目的工作人員表示。
在微觀層面,攻關項目則初步闡明了秋冬季PM2.5爆發式增長的物理和化學機制,對部分關鍵途徑實現了定量表征。
22個區域站、2個背景站、38個成分站、15個CERN站、4套走航觀測設備、衛星遙感、16臺Max-DOAS和16臺LIDAR立體觀測設備、4個超級觀測站……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中國科學院、中國氣象局等單位聯合建成了國內***的區域天氣空綜合立體觀測網,為探索區域大氣重污染發生、發展和消散全過程的研究,提供了保障。
而項目參與單位內部觀測數據全部共享和綜合研究手段,則實現了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污染成因認知的進一步深化。
據了解,攻關項目實施以來,共在28個城市設置了109個采樣點,在2017-2018年秋冬季連續采樣2.6萬個,完成了“2+26”城市2017-2018年秋冬季顆粒物的來源解析研究。
“SO2濃度大幅下降,同時NOx濃度下降趨勢不顯著,硝酸根離子在PM2.5中的占比已經超過硫酸根離子,成為最重要的二次無機組分。因此應進一步加大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NOx減排力度。”上述工作人員用北京舉例說。
細化了排放清單,找準了作戰對象
“粗線條的、‘面’上的工作做完了。越往后,越要求深度治理和精細化管理。2018年編制的‘清單’使工作有了抓手。”說起跟蹤研究工作組的作用,菏澤市生態環境局局長張善甲表示。
隨著污染減排的持續深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源的結構正在發生變化。底數不清、特征不明、治理和措施技術不足,成為治污難點。
張善甲介紹的“清單”,指的是攻關項目編制的“2+26”城市2016年、2017年精細化排放清單。清單結果顯示,2017年“2+26”城市共排放SO2、NOx、PM2.5、PM10和VOCs等污染物分別有102、252、157和348萬噸。
從城市污染源結構特征來看,天津屬于綜合工業類污染,北京為偏機動車及溶劑類,邢臺偏煤焦鐵類,德州偏溶劑使用類,保定偏建材污染類,菏澤偏農業及化石化工類。
從污染物排放空間分布看,區域內污染排放量***的城市依次為唐山、天津、石家莊、邯鄲、淄博;鋼鐵及焦化行業主要分布在唐山和津冀魯豫交界地區。
從重點行業排放主要污染物來看,區域NOx排放源中移動源占50%;一次PM2.5排放中除揚塵外主要來自民用燃燒、鋼鐵、生物質燃燒和其他工業源。
污染源排放清單的制定,為各地從多維度進一步了解污染來源和特點提供了數據基礎,為其精準施策提供了依據。
此外,攻關項目還初步厘清了區域內能源、產業、交通三大結構特征,提出了深化治理的重點區域和重點行業。
針對鋼鐵企業,分別提出了有組織源超低排放、無組織源“管控治”和大宗貨運強化監管的綜合治理方案,估算鋼鐵行業NOx和顆粒物分別減少38%和77%左右。
針對柴油車管控,提出適用于不同用途在用柴油機的后處理改造升級技術方法,京津冀1000輛重型柴油車NOx和顆粒物單車平均減排率分別超過60%和80%。(推薦閱讀:甲醛檢測機構帶你認識霧和霾的區別)
針對VOCs排放管控,提出化工園區全方位監控技術及工業涂裝過程排放途徑,實現園區點源-線源-面源的全方位監測。
“清單化管理,以及‘一行一策’‘一企一策’的方式,為后期的監管執法和企業的提標改造提供了基礎。” 攻關項目對重點行業提出可行綜合整治方案,給盧鎮留下了深刻印象。
建立了長效機制,支撐了綜合決策
“大氣治理,破解環境難點,突破瓶頸,離不開科技的強有力支撐和引領。”在2017年的跟蹤研究啟動會上,時任濟南市政府副秘書長林書宏的話,代表了各級政府對攻關項目及專家團隊工作成果的期待。
一年多的合作,專家團隊和地方政府的“化學反應”正在發生。對此,德州市市長陳飛深有體會:“市政府已經和跟蹤研究工作組形成默契,對于需要市政府支持和關注的內容,專報上都會使用加粗字體,一目了然。”
數據最可以體現成效,以重污染天數為例,2018年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重污染天數同比下降12.6%,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和汾渭平原分別下降了25.8%和28.8%。
針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在秋冬季重污染天氣應對工作中面臨預測預報時效性不足、應急減排清單不實和應急效果不顯著等問題,公關項目構建了重污染天氣應對技術體系,大幅提高了應對的時效性和精準性。
實現7天高精度多模式數值預報,應急預案管控企業由不到1萬家增加至近5萬家,及時組織相關成員單位開展專家會商……
基于科學研判和精準管控,各地政府管理部門逐步與專家團隊建立了各項工作機制。
以德州為例,按照跟蹤研究工作組與德州市政府建立的會商機制,相關專家每天都會分析空氣質量、診斷污染成因、跟蹤減排措施、預判污染來源,并形成成因專報。
專家團隊的專業知識,解決了地方政府的現實問題,公關項目提的長期空氣質量改善實施路徑和減排要求,更為政府綜合施策和長效機制的建立提供了支撐。
研究顯示,到2035年,PM2.5年均濃度達標約束下,下降比例達53%,在末端控制持續加嚴的同時,產業、能源和交通結構將發生根本變化;鋼鐵、水泥等基本實現超低排放,VOCs排放控制指標將達到歐美水平……
據介紹,各城市跟蹤研究工作組基于當地能源與產業結構特點、交通與重點行業分布現狀,結合城市空氣質量與污染源管理實踐,形成了28份技術支撐報告,有效支撐了“2+26”城市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作戰計劃的編制。
“跟蹤研究工作組為綜合決策和長效機制的建立提供了支撐。下一階段,專家團隊將深入到每個縣區,為其大氣治理工作制定更有針對性的‘一縣一策’。”盧鎮介紹說。
基于駐點跟蹤研究在治污攻堅中的重要作用和良好成效,2018年9月,生態環境部又將跟蹤研究組“一市一策”的機制拓展至汾渭平原11個重點城市的藍天保衛戰中。社會期待,攻關項目能夠產出更多科技成果,其工作機制能夠為更多城市的科學決策和精準施策提供支撐。
藍天保衛戰,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甲醛檢測認為,這不光是政府單方面的行動,應該是全國人民共同的責任。如果從各個環節入手,每個人都能出一份力,環境將會得到大幅改善。在新房裝修污染方面,國家也相繼推出了各項環保政策。早些年,由于劣質裝材料流入市場,導致其引發了嚴重的裝修污染。經過權威機構進行的室內甲醛檢測,很多新房的甲醛濃度嚴重超標。隨著空氣檢測和環境治理行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專業性機構涌現出來。
艾克瑞爾再次建議,選擇甲醛檢測機構時,請認準具備CMA檢測資質的實驗室或者專業公司,確保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和權威性。